|
【广东】广东谋定珠三角产业布局 |
【guangdong】2010-8-20发表: 广东谋定珠三角产业布局 核心提示:广东省并探索建立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所谓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即引导地方政府根据自身产业规划,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形成不同地区对某产业不同的准入门槛。日前,《珠江三 广东谋定珠三角产业布局核心提示:广东省并探索建立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所谓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即引导地方政府根据自身产业规划,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形成不同地区对某产业不同的准入门槛。 日前,《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珠三角东岸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带、西岸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沿海将形成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的产业布局一目了然。 “这不是对珠三角各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定位,而是基于珠三角原有产业基础而做的规划。”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士对本报解释,这将给珠三角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一个引导方向。其举例,比如珠三角西岸的中山、佛山、珠海和江门目前的产业基础主要是制造业,所以要推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珠三角各地产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构化,这样的布局也是为了希望以后珠三角东西两岸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形态上有所区别。”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对本报解释。 8月19日,本报记者从广东省多部门了解到,相应的配套政策正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 多措施引导 产业布局刚毕,配套政策已经在密集谋划中。 本报获悉,广东省并探索建立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所谓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即引导地方政府根据自身产业规划,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形成不同地区对某产业不同的准入门槛。 “我们提出要‘引导增量、优化存量’,这个措施主要针对‘增量’而言。”上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士解释,比如在西岸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该产业带中的城市对劳动密集型就要逐渐形成限制,但对技术密集型就要有引导。 记者了解到,发改委等部门将制定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据广东省发改委办公室人士介绍,在该目录中将对各珠三角城市的重点发展产业作指导性布置,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引导性政策。 除了准入机制外,各地节能减排的指标安排,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引导措施。特别是针对当地的一些重大项目和产业基地的布局,将专门评估项目对该地区节能减排任务所造成的影响,并调整各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分配。 目前的环保指标,都是由省平均分配到各市。“如此考核下来,没有考虑到各市的特点,肯定有问题。”成建三说。 而调整各市节能减排的分配,“就是根据各市产业特征,而不是按照市经济总量的多少来制定减排目标,将更加具有客观性”。上述广东省发改委人士说,比如珠海具备西区的港口优势,就可以发展一些临港工业、发展石化,这些项目不适合在珠三角核心地区发展,但是可以放在珠海,这就需要综合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来一个通盘的考虑。 同时,广东相关部门还将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广东省科技厅人士告诉本报,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方面,该省将专门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形成产业基金,比如新能源方面的发展基金等,主要是在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技术平台的建设方面给企业一些资金奖励、贷款贴息,目前除了已经运作之外,有些还在规划当中。 此外,广东还将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资源环境保护而牺牲发展利益的地区给予应有的经济补偿。 共享产值与税收? 《规划》的思路,其实就是产业重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伴随必然着企业的流动。 “过多的产业企业转移到外地,对本地产值、税收都有影响。在财税上分灶吃饭和产值、税收依然是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下,地方政府的动力必然不足。”成建三举例,广东的产业转移已经推行了几年,但也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不愿意把产业转移出去,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gdp和财税收入。 对此,本报了解到,为了推动地方政府按照《规划》的意图进行产业布局,广东省政府将制定跨地区的税收分成和经济指标统计办法。初步的思路是,对企业跨行政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投资或产业转移等,两个地方政府间可按一定比例共同分享产值和利益收入。 “也就是本地企业投资外地或者转移到外地,通过双方协商,把产值和税收的一部分返还给输出地。”上述发改委办公室人士对本报解释,看以后珠三角一体化中,能不能实现一些地方率先突破、在税收方面考虑双方的需求进行谈判。不过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政策出来。 但在成建三看来,这一思路很难突破。 此前在产业转移中,广东省也考虑过这一做法。初始,发达地区的企业把车间搬到欠发达地区后进行生产,但对当地只形成产值,却没有税收,显然对迁入地不公。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要求企业在当地注册,产值、税收都在当地,并通过与产业迁出地政府协商,共享利润和产值。但在操作中并没有很成功、值得推广的做法。“主要是地方政府在利益上的协调比较困难。”成建三举例说。 在其看来,更现实的做法是,是由省级政府或发达地区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把该地区根据产业规划的需求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引导企业的进驻。同时,调整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他表示,目前,产业转移合作方面也没有一个硬性的考核指标,即使有一些鼓励政策,也只是临时性的,不具备推广性。 “一方面做好基础设施,用市场的方式引导企业。另一方面调整考核指标,比如弱化gdp和财税增长、增加对产业结构考核的比重,才能提高地方政府产业布局的积极性。”成建三说。 |